认识中的自然是不完全也是不真实的。
二、持敬与穷理 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18]的两种方法,得到朱子的进一步论述和发挥。[25] 这就是敬义夹持,二者虽然各有所主,但又是不能分开的。
自我而立就是自我做主,挺立了人的主体性,其所以能如此,全在于敬的情感意识。[71]《朱子语类》卷六十二,第1502页。[67] 所谓真情,是指人的真实情感亦即真情实感,毫无做作,毫无虚伪,这就是诚。顷刻放宽,则随物流转,无复收拾[64]。这也说明他所穷之理,是义理,不是通常所谓物理。
[60] 这是因为,诚意,方能保护得那心之全体[61]。又云但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这正如我们把所有的困难说成挑战而不说成挫折一样,它通过改变价值赋予而调整主体的心态,但不改变事态本身。
《说文》:念,常思也。【29】又如:其各府县被害人民,并缺乏军资,已于先取见在钱粮内量数查发,前去赈给外。此是各人日用间坦坦平平一条大路相应信受,但要知尚有个源头在,何也?吾性合下具足,所以当下即是。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64 李侗、朱熹著,朱熹编:《延平答问》,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等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册,第327页。王畿(号龙溪)的记闻可以作证: 龙溪尝宿于蒙泉私署,见蒙泉日间百务纷纭,晚间对坐,意象超然若无事者。
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37 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15页。【31】学生听了,即使没有惊惧愧怍,也早已奋发作色,岂有闲工夫玄谈完满? 其次,顾宪成将见在联系到当下,与完满的合下相对。【5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五十二品云:以是前后际断故,一切法亦断。
……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38】 其次,良知见在是阳明对学人的指点语,是高度情境化的【39】。在强调良知的精进与发展这一点上,笔者的方向与之相近。只要相信这一点,同时至少对自身能力有信心(一方面,有自信不等于有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若毫无胜算却鼓动人们死守,则有愚忠之嫌),则在此刻担当道义,义不容辞,也应当义无反顾。由于内心活动是他人不知而己所独知的,因而称为独知。
然而,这种见解把良知错认成一种无发展可能性、无时间性的存在了。儒家的圣境融入凡俗中,如盐在水,遍在万物,润物无声,不露痕迹,可谓高妙。
28 《史记》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03页。32 顾宪成:《顾端文公遗书》卷三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427页。
如:又阖省抚巡方面等官,无一人见在者。阳明所说的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也是一种念头管理的工夫,下文即从念字的古今之异谈起: (一)汉代及以前的念 从整体上看,先秦儒学虽然点明了为仁由己的主体性的人文精神,但其精神修养,例如养气,都建基于内外合一的存在论,并不注重内在心理世界的念头管理。8 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第278-282、499-513页。73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57页。【42】以上语录点明了从心意知物结构推导出良知见在工夫论的逻辑必然性。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54 参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22-23页。我们习惯于将良知理解为超越时间与变化的完满的本体:即使它在现象界的显现是局部的,也不影响它自身本来的完满性。
(二)郭象的忘先后之所接 《庄子》一书中充满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例如,在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件中,目击者通过恻隐的触动而自觉其良知,这赋予了后续的救援以道德意义,但不能保证其救援方式皆得当,因为这个触动只是部分而非完整的行动指引。
原文见王畿著,吴震编校整理:《王畿集》,第342页。事实上,良知见在不是存在论的顿悟,而是时间意识上的一种中断或顿挫,在这种顿挫中,修炼者不再被私欲所驱使而思前想后,而是完全专注和沉浸在当下,形成意念无所系缚的自由状态。
见在在阳明用语中大多数应当理解为尚存,良知见在即良知尚存,虽不完满,但蕴含着缺而待圆的动势。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它突如其来,并不被时间意识中先在的念头所规定或预期,它当下斩断了前后欲念相续不断的缠绕。参见陈立胜:《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中的依循向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5页。
参见《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四《襄公二十一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78页。当代西方哲学的时间意识研究集中在心灵哲学和认识论,主要问题如:我们是如何意识到时间的?时间为什么在经验中表现为连续的?此类问题都是理论的而非实践的。
(3)完整性:良知作为先天的心体具有实践上的完整性【8】。阳明说见在的第二则语录也意在斩断瞻前顾后的计度之念: 或问至诚前知。
陈来指出:如龙溪明白反对以‘良知当下圆成无病,故龙溪之‘见在与心斋之‘现成并不相同。【23】王阳明关于问路的比方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问: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阳明劝其且就已知之理去行动: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71 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19页。48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一五《解蔽篇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01页。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如云: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
24 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第22页。这种解释预设了一个区分:现实世界是有时间性、有生灭的,而超越层面的良知则是无生灭、无时间性的,完满的良知在某种奇特的契机之下呈现在有生灭的内在世界中,打通了有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两层存在。
钱德洪吸取了禅宗方法,说:佛家设法,常教屏息诸缘。但是,良知尚存于天地之间,尚存于人心中。
良知见在作为指点语,在阳明高足中仍然普遍存在,这不同于流俗的良知现成完满之论断语。在阳明的第一代弟子中,其工夫含义与禅学渊源是明确的,如钱德洪也提及此语:格物之学,实良知见在功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